• 你的位置:新城娱乐 > 最新动态 >

  • 中医“止汗”常用方: 20岁用玉屏风, 40岁用参苓, 60岁用知柏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11 21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    夏天到了,很多人每天都一身汗。流汗是身体代谢正常活动,当遇到高温、劳作、厚衣、锻炼、热食、紧张等环境和场合,通常会大汗淋漓或汗透衣衫,人会有一种畅快感和松弛感。

    不过,流汗是健康和社交的双刃剑,当不需要流汗的时机,汗水却大量出现,是健康亮出黄牌,为社交添乱,给形象减分。

    在中医看来,“汗”是诊断方向,也是治疗手段,更是健康参考。有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、“汗血同源”的总论,也有“汗为气余”、“汗者,精气也”、“汗为心之液”、“汗为肺之精”等重要观点。

    一句话,中医在问汗、治汗、发汗、止汗等方面,是琢磨得比较通透的,有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    如果说出汗是水到渠成的,问汗是深入浅出的,治汗是多法并举的,那么止汗就体现出中医收放自如的功力。

    为什么要止汗?因为有的汗出是非正常、非所欲的,不及时止住会影响健康,扰乱精血,耗散正气。

    关键是,汗要如何及时止住?中医有大量临床治则、做法和用药、针灸经验,这里讲一个比较多见的:按年龄止汗用药。青年人群,20岁左右的用玉屏风散;中年人群,40岁上下的用参苓白术散;老年人群,60岁以上的用知柏地黄丸。

    1、为什么20岁左右的青年人,止汗适用玉屏风散?

    小孩在婴幼儿阶段,是纯阳之体,成长过程中气血津液涌动强劲,如果体表卫气固摄不住,容易汗流浃背,后颈、额头、鼻翼经常汗津津的,腋下和腹股沟多汗,这是表虚自汗,反映了阳有余阴不足,心有余肺不足,肝有余脾不足。不注意收汗,止汗,容易感冒着凉。

    中医用方考虑“玉屏风散”,最早记载于“究原方”,“屏风”是古时候放置于室内挡风的家具,因组方配伍合理,以“玉”来形容珍贵,是中医临床常用经典补益剂。

    玉屏风散全方仅有3味药,黄芪补肺气固肺卫,是君药;白术固肌表、止汗湿、健脾运,是臣药;防风散风邪,解肌表,是佐使药。

    这三味药也构成“祛风邪不伤正”的“铁三角”,托里固表,是正气的后盾,对自汗之症、气虚感冒等见效很快,现代称为“中药里的丙种球蛋白”。

    2、为什么40岁左右的中年人,止汗适用参苓白术散?

    人到中年,身体康健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,后天的养护非常重要,如果动不动汗多、盗汗,手足汗出,表里汗出异常,这是脾胃虚弱的典型表现。中年人肩上担子重,但为了讨生活,或自我约束不好,容易饮食马虎,长期熬夜,烟酒不断,精神紧张,加剧脾胃受损。

    脾胃受损,直接冲击肺金,引起肺气虚,汗就止不住,伴有食少、腹胀、肠鸣、大便溏烂等表现,是湿盛的典型症状。

    中医用方考虑“参苓白术散”,来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全方10味药组成,君药2味:人参、白术;臣药6味:白扁豆、薏苡仁、茯苓、甘草、莲子、山药;佐药1味:砂仁;使药1味:桔梗。

    参苓白术散是“培土生金”的代表方,土对应脾,金对应肺,通过健脾渗湿,益气止泻,畅通气机,解决脾胃虚弱问题,固益肺卫,达到止汗目的。

    3、为什么60岁左右的老年人,止汗适用知柏地黄丸?

    60岁以后,器官衰老加速,大部分基础病、顽症,最终都能与肾阴亏虚、肾精不足联系起来,老年人喜静不爱动,出汗多见于盗汗,睡着之后汗液收摄不了,日常还有口干舌燥、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等心肝虚火旺等问题。

    对症治疗的方法就是一边补肾阴一边降虚火,补肾阴的要药就是六味地黄丸,但它降火功效不足,于是加入降心火、肝火的药物,这就是知柏地黄丸。

    知柏地黄丸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以熟地为君药滋补肾阴,以山药、山茱萸、知母、黄柏为臣药,补肝益肾,收敛固摄,以泽泻、丹皮、茯苓为佐药,渗利湿浊,兼健脾泻肝火。

    知柏地黄丸通过滋阴清热,把肝和心的虚火逼走,解决老年人的盗汗问题,保障良好睡眠,还能健脾运。

    中医调理老中青人群汗多、汗止不住的问题,远不止这3个方子,只不过它们功效比较突出,名气比较大,临床应用比较多。无论是哪一种治法,关键是辨证施治,合理用药,注意不能乱用药,要遵医嘱。





Powered by 新城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